张伯臾(1901-1987),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医教育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今年正值张老120周年诞辰,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办,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上海四明医学发展基金会承办的“纪念张伯臾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8月17日下午在上海科学会堂主楼举办。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承发展处处长王庆华、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陆⾦根,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党委书记马俊坚、院长周华及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张伯臾教授的师承弟子严世芸、何立人、蒋梅先;学生代表蔡淦、石印玉、黄吉赓、徐敏华、张菁、朱丽丽、朱抗美,以及赵国定、范华昌等120 余人,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了研讨会。
张伯臾教授早年就读于一代中医大家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出色的中医教学和名师指点为其中医人生打下了重要根基。三十余年的开业悬壶,普惠苍生,更是伯臾先生临证经验积累的重要阶段:从初出茅庐即逢疫证流行,以及随后十余年的乡间行医所面临无数危急重症,使其得以融贯寒温,在与病魔及死神的博弈中练就了以重剂救治急、重症的精湛技能,疗效卓著而名震乡邻;至移居市区行医,接触更多、更杂的内、妇科病患,令其一改“单刀直折”的遣药风格,集众家之长以形成“平调阴阳,培补脾胃”为主的临证特色,在近二十年中积累了以经方、时方灵活化裁调治内科杂病的丰富经验。1956年,随着上海中医学院的成立,伯臾先生成为附属曙光医院的首批内科医师。自此,他更是如鱼得水,凡三十余年,医教研全面介入,尽展才华。20世纪50~70年代,伯臾先生学术发展进入盛期,他参与诸多危、急、难、重症及疑难病的救治,将中医临证精华发挥到极致,显示了卓越疗效;并凭借出色的临床教学方法,躬行实践,为中医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他1978年被聘为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后被卫生部命名为全国名中医,享誉海内外。张老晚年主编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及教参,充分体现了中医内科临证精髓,先后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特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时至今日仍堪为《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经典之作。
会议开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周华首先对到会的各位名老中医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张伯臾先生行医60余载,把一生都献给了患者,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为曙光医院乃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临床教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张伯臾先生是海派中医的杰出代表,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在传承张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以“大医德泽、生命曙光”为己任,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以“正、真、纯、直、苦、修、宽、深、高、变、美、忠”十二字总结了张伯臾教授为人正直、刻苦学习、知识渊深、医术精湛、忠于事业的一生,认为是我们当代中医人“精气神”的具体体现。他指出,当前中医药的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要做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和发扬,为中医事业培养出千千万万具有这种“精气神”的海派中医传人。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陆金根代表学会对纪念张老诞辰学术研讨会表示祝贺,他当年有幸听过张伯臾先生的讲课,他认为,张老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厚实,博学多才,临证为上,真诚育人。张老是学术精湛、受人尊敬的儒医大家。
家属代表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张维忠教授对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表示感谢,并与我们分享了张老临床思路敏捷,善于融汇中西医学知识的生动例子。他表示,张老淡泊名利、心无旁骛的为医经历,及其对儿孙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终身。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向张伯臾先生的家属表示慰问,向与会的名老中医、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向张伯臾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指出,大师已去,精神永存,张老是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学习楷模,是我们中医人的高标,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并发扬中医前辈们高尚的为人、为师、为学风范,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伯臾教授的三位师承弟子分别和大家分享了跟随恩师学习的体会。全国名中医严世芸教授回顾了跟师17年的点滴,张老谦和持重而豁达敏慧,生性耿直而诚善待人,盛名聩耳而毫无骄恣,星霜染鬓而仁怀病家,其人格魅力铸就了他的品学俱富,人口皆碑的卓越人生。张老不仅经验富足,学识渊博,医理深彻,而且身体力行,垂范后学。张老的一生“有呕心沥血之耗,无名利得失之累”,是值得我们中医人崇敬的中医学家。上海市名中医何立人教授以“遵道守术,法阴阳,和为贵”为题,介绍了张老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肺系疾病,轻宣为上,肃降为宜;心系疾病,气血阴阳和调是纲常;脾胃分治,一运健燥,一和降润;治肝之法,颐养与疏理兼收并蓄;治肾之法,调阴扶阳,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伯臾先生作为一位内科杂病大家的精湛医术。并指出,张老圆机活法,通权达变,是辨证精准、疗效显赫的利器,臻于完美论治的至宝。
蒋梅先教授以“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为题,从“谙熟经典,治贵达变”和“学不泥古,独创新说”两方面,分别介绍了伯臾先生在临床治法和学术理论方面的重要创新,并分享了伯臾先生的精彩验案。指出,张老的治学精神和中医人生正是“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典范,而临床中医治法创新和学术理论创新才是中医人更为重要的责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圆桌座谈云集了十多位伯臾先生曾经的师承弟子、跟师学生、同事或进修医生,虽皆早已成为上海市名中医,乃至全国名中医,耄耋之年的他们,在四五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依然清晰记得当年跟随先生习医的点点滴滴,纷纷回忆当年所受的身传言教和那些令人难忘的病例、蕴含着深邃医理的简约方药,充满睿智的释病解诊和令人折服的临床疗效,缅怀并由衷感激伯臾先生的无私传授,并一致认为是伯臾先生成就了各自的中医人生。作为中医事业承上启下的重要一代,他们纷纷建言,守正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活力,具有守正根基的创新才能使中医药学呈现无尽的生命力。张伯臾先生是值得我们崇敬的中医学家,他以厚实的中医步伐,锲而不舍,踏出了辉煌的中医人生;缅怀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杰出贡献,将更加激励中医人通过自身努力,让“海派中医”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为人类健康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